Apr 24, 2016

我們需要敬畏感嗎?

距離我目前服役的營區不遠處,有后里馬場和后豐鐵馬道。鐵馬道上有一條長達1.3公里卻仍涼爽通風的「九號隧道」,我非常喜歡在裡面慢跑或騎車馳騁的感覺。而每當我在九號隧道裡看見另一頭的亮光,都會很興奮,因為即將迎來的是令人屏息的景色。亮光之後銜接的是花樑鋼橋,這座穩固的鐵橋橫跨於氣勢磅礡的大甲溪之上。我很喜歡在橋上觀察水流的聲勢,倒也不是想從中找出什麼規律,但就是每每都被震懾住了!相似的感受也在駐足花東沿岸、面向太平洋觀海時發生,無數個洶湧的浪頭與窸窣的浪花使我著迷不已。

有一種情緒似乎能描述我觀察聲勢浩大的水流的感受:敬畏感(awe)。

敬畏感究竟是什麼神奇的東西呢?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在他的《實踐理性批判》提到:「有兩件事我們愈是恆常地多加思索,驚奇與敬畏就愈發充滿心靈:在我之上的繁星蒼穹,以及在我之中的道德律法。」看來康德也感受到敬畏了,他在思索體會天體運行之原理時敬畏,也在面對引發強烈遵從感的心中道德律法時敬畏。當我閱讀路易斯.湯馬斯(Lewis Thomas)《一個細胞的生命》(The Lives of a Cell),領略到作者用精心的譬喻描繪粒線體、細胞、生物乃至於地球的運作,或許也產生了相似的感受。

Apr 17, 2016

Jamil Zaki:同理心的神經心理學

耶魯大學心理學系的June Gruber博士錄製了一系列「情緒專家訪談」(Experts in Emotions) ,本集訪問神經心理學家Jamil Zaki博士,主題為同理心(empathy)。我注意到這位學者是因為在Understanding Other Minds, 3rd ed.讀到他的文章,與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的版本 [1] 大意雷同,他相當清楚地解說目前同理心腦科學研究的兩大主流:(1) ESS(experience sharing system),對應的是德瓦爾(Frans de Waal)的同理心俄羅斯娃娃模型 [2],以鏡像神經元和「情緒感染」為核心、(2) MSAS(mental state attribution system),對應薩克絲(Rebecca Saxe)以心智理論為基礎的同理心模型 [3]。更難得的是他提出了整合的構想令我相當驚艷!這個訪談算是淺白的概說。



訪談摘要(大意,非逐字稿):

問:你是如何對同理情緒產生興趣的呢?
答:
大概是受到我祖母的影響吧,她是我見過最有同理心的人了!從小就受她耳濡目染引發我對同理心的興趣。

問:同理心的組成是什麼呢?

Apr 16, 2016

宗教之未來——演化論的啟示

(本文翻譯自 David Sloan Wilson -- "The future of religion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宗教之未來——演化論的啟示


作者:大衛.威爾森(David Sloan Wilson)
原文:Slate"The future of religion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翻譯:陳柏霖

2002年,我出版了書名大膽的《達爾文的大教堂》(Darwin’s Cathedral: Evolution, Religion, and the Nature of Society)。我的目的是根據現代的演化論觀點,將宗教的本質解釋為人為的建構(human construction)。我的企圖並不孤獨,另外兩本相同意旨的書籍也在同年之內出版:包以爾(Pascal Boyer)的《解釋宗教》(Religion Explained)和阿特蘭(Scott Atran)的《我們信靠神》(In Gods We Trust)。

幾年後,新無神論運動的四騎士大舉充實了我們的學術風格著作:哈里斯(Sam Harris)(《信仰的終結》The End of Faith])、希鈞斯(Christopher Hitchens)(《上帝沒什麼了不起》God is not Great])、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上帝的妄想》[The God Delusion]),以及丹尼特(Daniel Dennett)(《破除魔咒》[Breaking the Spell])。四騎士想讓每個人都明白神並不存在,但他們對於將宗教本質視為人為建構也有意見。道金斯和丹尼特是將演化論介紹給普羅大眾的指標性詮釋者;哈里斯和希鈞斯本身並非受演化論的訓練,但他們根據科學和理性發展其論證,包括演化論在內。

Apr 10, 2016

心智理論的由來

(本文主要參考傑西.貝林[Jesse Bering]的《信仰本能》The Belief Instinct, 2011]第一章)


1974年,尚年輕的心理學家韓福瑞(Nicholas Humphrey)到盧安達(Rwanda)研究大猩猩,成天與大猩猩為伍引發他思考:大猩猩在想什麼?大猩猩又怎麼看他在想什麼?他認為內觀(introspection)的能力是關鍵。人類演化出內觀的重要性為何?答案可能是我們理解他人心靈的能力,是基於內觀而來。這造就我們成為「天生的心理學家」(出處:"A self worth having: a talk with Nicholas Humphrey")[1]
"We humans—and to a lesser extent maybe gorillas and chimps too—have evolved to be “natural psychologists.” The most promising but also the most dangerous elements in our environment are other members of our own species. Success for our human ancestors must have depended on being able to get inside the minds of those they lived with, second-guess them, anticipate where they were going, help them if they needed it, challenge them, or manipulate them. To do this they had to develop brains that would deliver a story about what it’s like to be another person from the inside."(我們人類已經演化成「天生的心理學家」,或許大猩猩和黑猩猩某種程度也是。我們周遭最有幫助卻也最危險的東西,就是自己物種內的其他成員。人類祖先的成功必定有賴於能夠知曉他人的心靈、預測他們的計劃和動向、為他們的需要提供幫助、挑戰或操控他們。為此他們必須發展出能夠為對方內心想法編出故事的大腦。)
「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另譯「心智推理」)一詞由普瑞馬克(David Premack)和伍卓夫(Guy Woodruf)提出,在他們的論文〈黑猩猩是否具有「心智理論」?〉[2] 首次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