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情緒似乎能描述我觀察聲勢浩大的水流的感受:敬畏感(awe)。
敬畏感究竟是什麼神奇的東西呢?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在他的《實踐理性批判》提到:「有兩件事我們愈是恆常地多加思索,驚奇與敬畏就愈發充滿心靈:在我之上的繁星蒼穹,以及在我之中的道德律法。」看來康德也感受到敬畏了,他在思索體會天體運行之原理時敬畏,也在面對引發強烈遵從感的心中道德律法時敬畏。當我閱讀路易斯.湯馬斯(Lewis Thomas)《一個細胞的生命》(The Lives of a Cell),領略到作者用精心的譬喻描繪粒線體、細胞、生物乃至於地球的運作,或許也產生了相似的感受。
在西方的傳統上,敬畏感是在面對神或崇高的權威人士時發生。所有的宗教都有敬畏感的運用,例如《聖經》提到「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言 9:10)。根據東野圭吾小說改編的日劇《神探伽利略》,在第二季第一集展現了「苦愛會」如何藉高功率微波「溫暖」人心,顯現教主的「法力」,使信眾心生敬畏與服從。
說了這麼多敬畏體驗,究竟在科學上,我們對敬畏感有什麼了解呢?
心理學家柯特納(Dacher Keltner)和海特(Jonathan Haidt)曾於2003年共同發表一篇論文,名為〈敬畏感初探——一個道德、靈性與美感的情緒〉("Approaching awe, a moral, spiritual, and aesthetic emotion")[1]。論文中首先爬梳過去的文獻,列舉宗教、社會學、哲學、心理學上的敬畏感案例,接著提出他們的模型:
「我們主張有兩項特徵為敬畏感的原典型案例之核心:『巨大』("vastness")與『調適』("accommodation")。巨大是指任何被感受到遠比自我、自我的慣常經驗或參考框架等級還要龐大的事物。巨大通常是以形體大小而言,但也可以包含諸如名氣、權威、威望等社會尺寸(social size)。......調適則是指皮亞傑式的(Piagetian)、心智結構無法吸納(assimilate)新經驗時的調整。......此種經驗可能使我們感到錯亂,或甚至驚懼......我們強調敬畏感涉及調適的需求,或成功或失敗。一個人調適之嘗試的成功與否可以部分解釋為何敬畏感可以同時是駭人的(terrifying)(理解失敗時)或啟發的(enlightening)(成功時)。」簡言之,他們主張敬畏感的核心是無法以既有概念理解之「巨大」體驗,以及嘗試理解之「調適」,兩者缺一不可,例如驚訝(surprising)是缺乏巨大的調適,尊敬(deference)則只有巨大而沒有調適。除此之外,敬畏感按情境不同可分為五種「口味」(變化型):威脅、美感、才能、德行,以及超自然效應。對威脅的敬畏參雜恐懼;對美的敬畏參雜美的愉悅感;對才能的敬畏參雜崇拜;對德行的敬畏參雜提升感(elevation;是對「道德之美」[“moral beauty”]或人性之善的反應);對超自然效應的敬畏參雜不可思議感(uncanny),是在面對超自然實體的示現時發生,此種感受通常是駭人的,但當感受到慈愛(benevolence)時也可以是榮耀的(glorious)。
以上是敬畏感的心理學分析,雖然架構尚稱完整但其實仍缺乏實驗證據支持。柯特納和海特分別也在他們的著作討論敬畏感。柯特納的《生而為善》(Born to Be Good)特別針對敬畏的表情與生理反應有所探討;海特的《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則將敬畏感與人心固有的聖潔向度放在一起討論,他認為這是自由派與世俗思想者所忽略的部分,需要重新被理解。
敬畏的起源是什麼?
著名的護教家魯益師(C. S. Lewis)在《痛苦的奧秘》(The Problem of Pain, 1940)中對恐懼(fear)與「畏服神秘」("the numinous awe")加以區分,主要在描述人與生俱來對神靈的「敬畏」。他中肯地寫道:「這樣的感覺存在人類之中,而且十分普遍,不會因為知識和文明的進步從人類的腦中消失。」又說:「這一分敬畏,不是從可見的宇宙推論而來的。」沒錯,恐懼有其顯而易見的生物功能,那就是對危險的趨避,但「怕鬼」的感覺雖然參雜恐懼卻沒有對應的可見危險。魯益師說,一般人的推論是,遠古人類處於危險四伏的環境,很自然就會延伸出詭異(uncanny)或畏服神秘感,這是因為一般人忽略了兩種「害怕」的不同;另外有人類學家從害怕死人推論出畏服神秘,他們則是忽略「為何害怕毫無威脅的死人」也是需要解釋的。他主張惴慄和敬畏必須與恐懼放在不同層次討論,他們與客觀存在無關,也不具任何生物上的功能。假如畏服神秘(神、鬼、死人等等)不是單純來自人類心靈的扭曲,那就是來自超自然體驗的直接啟示。
我們真的無法從生物學角度解釋敬畏嗎?柯特納和海特也嘗試以演化生物學角度解釋敬畏的起源。他們認為原型的("primordial")敬畏是屈服於強大領導者的情緒反應,可追溯到靈長類對強大的同類支配者所產生的屈從與恐懼表現,此種情緒能鞏固階級,對團體的存活相當重要(也就是在群擇上有選擇優勢)。其他類型的敬畏則是屬於此原型的延伸("elaborations"),舉噁心感為例,其原型是屬於嗅覺的,有助於避開腐壞物或不潔物,延伸的噁心感則可以在種族歧視或看待道德瑕疵(政治腐敗)等例子看到。敬畏感的延伸皆與巨大的能力(才能、德行、自然力與超自然力)相關,但未必參雜原型敬畏感的恐懼成分。雖然作者沒有提及,但我認為或許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的能力也是造成延伸的機制之一,就像魯益師所說的「一般人的推論」那樣,心智理論的能力使人類很容易對環境的安排疑神疑鬼。
我不認為柯特納和海特的解釋能夠滿足魯益師的問題。試想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不就是用「天」的權威來箝制皇帝的獨大嗎?若是讓魯益師評價中國人敬畏天的觀念,他大概也會說這是敬畏遠遠不只是恐懼的明證,而且他大概也不會認為對可見的人的敬畏可以與對不可見的神祕(the "Numinous")的敬畏相比擬。人類首領或支配者的權威和能力或許「巨大」,但真能引發與對天或對神相同層次的敬畏嗎?對接受前述演化心理學的世俗者來說,兩種敬畏若確實是同類,那麼就只是程度的放大而已(但根據柯特納和海特的分析,兩種敬畏也因延伸而有不同的參雜成分);對信仰者來說,他們就是兩種敬畏,前者無法衍生出後者,後者必然來自天啟(revelation)。或許腦科學的研究可以逐漸解答這個問題,我也期待演化心理學繼續產生更周延的解釋。
敬畏感有何效用?
對現代人來說,自由與人權的觀念深植人心,前面所述的對威權所生的原始敬畏感大概已是種過時的情緒了,那只是原始部落賴以團結的情緒之一。誰要是膽敢拿儒家的(被法家權術綁架的)三綱五倫出來說嘴,必然要被狠狠批鬥一番。我們所熟悉的敬畏感大都是延伸型,根據柯特納和海特,這類敬畏一直到1757年才有愛爾蘭哲學家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立專書 [2] 討論。他所使用的詞是「sublime」,他詳細說明了敬畏感不只在宗教儀式或與上帝溝通時作用,也在每天的日常感官經驗作用,例如聽到雷聲時、被音樂感動時、見識日夜交替不息的模式時。
柯特納後來也為網路雜誌《石板》(Slate)的「我們為何敬畏」("Why Do We Feel Awe?")專題撰文 [3]。他告訴我們,他的研究顯示,面對大自然所產生的敬畏感對人類是有益的。舉例來說,在他實驗室的一項研究 [4] 中,Michelle Shiota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古生物學博物館為實驗場所,讓受試者填答「20項自述測驗」("Twenty Statements Test"),也就是連續回答20條相同的「我是__」的填空題,作答者須想出20項自我描述詞(self-descriptor)。實驗組(敬畏體驗組)在填答之前被帶領經過走廊,到達可以直接面臨一具霸王龍(T. rex)原尺寸複製骨架(圖;高3.7公尺,長7.6公尺)的展廳並注視霸王龍一分鐘;控制組則只被要求注視著同一建築內的空曠走廊。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填答較傾向團體歸屬性質,他們偏好稱呼自己為文化、種族、大學、或道德因素的一份子。Paul Piff在另一項研究 [5] 中讓受試者來到古生物學博物館附近,高達60公尺的參天尤加利樹林(圖)。他讓實驗組受試者仰望尤加利樹林一分鐘,控制組則在幾公尺外的另一處面對相較之下一點也不宏偉的科學館。結果實驗組不但在接下來的問卷量表中得到較高的敬畏體驗分數,也在掉筆情境測試中較容易伸出援手幫忙撿筆。更多的後續實驗告訴我們,面臨「巨大」所帶來的是謙卑的、較不自戀的自我,使我們對待他人更加友善。魯益師雖然在敬畏起源的分析上很可能有誤,但關於「驕傲(pride)是最大的罪......驕傲通往其他所有的惡」(在《如此基督教》[Mere Christianity]中有詳細說明),我認為一點也沒錯。驕傲是自欺、自我膨脹,而驕傲的剋星大概就是專門削人銳氣的敬畏感吧。
除此之外,柯特納實驗室的Jennifer Stellar的研究 [6] 測量口腔黏膜滲出液("oral mucosal transudate")中的促發炎細胞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濃度,發現在7種正向情緒中(娛樂、敬畏、同情、滿足、喜悅、愛、驕傲),唯一能顯著降低介白素-6(interleukin-6,IL-6)濃度的是敬畏感。
結語
從康德的表白所流露的精神,到《石板》雜誌所引用的愛因斯坦名言:「我們所能經驗的最美麗事物即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藝術與科學的源頭。一個人若對此種情緒陌生,無法為驚奇而駐足、無法被敬畏所包圍,那麼他將如同已死去,雙眼緊閉著。」看來敬畏感確實推動著偉大的真、善、美之發現與實踐。
我們為何敬畏?屬於史前史的演化心理學未必能給我們非常有說服力的答案。但總而言之,不帶負面恐懼的敬畏感似乎可視為良善、健康,以及好奇心的促進者。我們有很好的理由保存敬畏感,就讓健康的敬畏感與我們共長存吧!
--
[1] Keltner, D., & Haidt, J. (2003). "Approaching awe, a moral, spiritual, and aesthetic emo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17(2):297-314.
[2] 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線上電子書:Bartleby.com、Project Gutenberg;中譯本《崇高與美之源起》。
[3] Keltner, D. (2015). "Awe: for altruism and health?" Retrieved from http://www.slate.com/bigideas/why-do-we-feel-awe/essays-and-opinions/dacher-keltner-opinion
[4] Shiota, M., Keltner, D., & Mossman, A. (2007). "The nature of awe: elicitors, appraisals, and effects on self-concept". Cognition & Emotion 21(5):944–963.
[3] Keltner, D. (2015). "Awe: for altruism and health?" Retrieved from http://www.slate.com/bigideas/why-do-we-feel-awe/essays-and-opinions/dacher-keltner-opinion
[4] Shiota, M., Keltner, D., & Mossman, A. (2007). "The nature of awe: elicitors, appraisals, and effects on self-concept". Cognition & Emotion 21(5):944–963.
[5] Piff, P., Dietze, P., Feinberg, M., Stancato, D., & Keltner, D. (2015). "Awe, the small self, and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8(6):883–899.
[6] Stellar, J., John-Henderson, N., Anderson, C., Gordon, A., McNeil, G., & Keltner, D. (2015). "Positive affect and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discrete positive emotions predict lower level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Emotion 15(2):129–133.
[6] Stellar, J., John-Henderson, N., Anderson, C., Gordon, A., McNeil, G., & Keltner, D. (2015). "Positive affect and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discrete positive emotions predict lower level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Emotion 15(2):129–133.
Last edit: May. 1, 2016
--
後記(May 5, 2016):
後來發現幾年前讀過的《上帝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God)出現過的信仰見證,作者柯林斯(Francis Collins)曾是人類基因體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主持人:
「自從我決定要相信某種上帝以來,一整年過去了,而現在我被召喚來作交代了。在一個美麗的秋日,在我第一次的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旅程中,當我在喀斯喀特山脈(Cascade Mountains)健行時,上帝創造的雄偉與美麗壓倒了我的抗拒。當我轉了個彎,看見一道美麗而意想不到的,高達數百英尺的冰瀑,我知道我的尋覓結束了。隔天早上太陽升起時,我跪在沾滿露水的草地,並且對耶穌基督屈服了。」哈里斯(Sam Harris)在《道德風景》(The Moral Landscape)中費了不小篇幅批評柯林斯的反智言論(包括上面這段)以及因其影響力而在期刊上產生的不良效應,但哈里斯似乎一點也不想以更開放的心胸理解信仰的動機。我想,柯林斯是感受到人類心靈的「獨特」了(受魯益師許多啟發,他們兩位原先都是無神論者),並且在某種心境之下,透過敬畏體驗完全開啟了信仰開關......
所以登山在某種意義上型塑性格的效果還不賴,話說你有常去九號隧道嗎?原來后里有這麽舒壓的地方,那觀察動物會給我們什麼感覺?
ReplyDelete九號隧道我有跑步幾次,沒有常去,不過真的很舒服!
Delete這樣看動物如何?XD https://vimeo.com/15771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