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來源:維基百科) |
既然心物有別,那麼心物之間總需要某種連結吧,否則心靈如何感知、如何役使呢?笛卡兒對此提出的解釋是,聲、光、溫、觸等等物理刺激首先被轉換成神經信號,接著進到我們的神經中樞,再轉換為某種可進入意識的介質。此解釋被丹尼特(D. Dennett)稱為「雙重轉換的迷思」(the Myth of Double Transduction)[1]。笛卡兒還進一步猜測,位在大腦中央的松果體(pineal gland或epiphysis,即圖示中的水滴狀物)很可能就是物質與心靈的轉換介面所在。
現代科學家大多和丹尼特一樣,大致認為以物質為基礎即可解釋意識或心靈,並不存在所謂的「第二階段的轉換」,而各種程度的意識是由演化過程所造就。不過相信許多人也和我一樣,因為難以將「一定不會錯的」自我視為「幻覺」,而對唯物主義的解釋有所疑惑。
抱歉扯遠了!本文其實意不在探討困難的心物問題(mind-body problem),而是要談談心理學上的「二元論」。
首先請觀賞這部1944年科學家設計的小卡通 [2]: